1.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献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九成宫醴泉铭》是由魏征撰文、柳宗元书丹而成
C.黄庭坚是南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和草书
D.《颜氏家庙碑》由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A项错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代表作为《中秋帖》。
B项错误,《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作品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C项错误,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D项正确,《颜氏家庙碑》由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
故正确答案为D。
2.代表性启发,是指在使用启发法时,首先会考虑借鉴要判断的事件本身或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以往出现的结果;可得性启发,是指在使用启发法进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依赖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并认定这些容易知觉到或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现,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可得性启发的是:
A.人们偏向于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往往会导致对某一计划的成功过分乐观
B.我们知道高质量产品一般价格不菲,因此,如果某个产品很贵,我们会认为它的质量很好
C.很多人会根据服装来判断他人社会地位的高低,看到身着高档服装的人,就认为他们更成功、社会地位更高
D.人们在判断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时,都认为乘坐飞机更危险,因为首先想到的是关于飞机失事的报道,而通常想不起火车意外事故的报道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代表性启发:“首先借鉴要判断的事件本身或同类事件以往的出现的结果”;
可得性启发:“把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即以往连续发生的预测还会发生,借鉴的是同类事件以往出现的结果,不符合“把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不符合“可得性启发”定义,符合“代表性启发”定义,排除;
B项:高质量产品一般贵,因此,如果某个产品很贵,我们会认为它的质量很好,借鉴的是同类事件以往出现的结果,不符合“把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不符合“可得性启发”定义,符合“代表性启发”定义,排除;
C项:会根据服装来判断他人社会地位的高低,看到身着高档服装的人,就认为他们更成功、社会地位更高,借鉴的是同类事件以往出现的结果,不符合“把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不符合“可得性启发”定义,符合“代表性启发”定义,排除;
D项:认为乘坐飞机更危险,因为首先想到的是关于飞机失事的报道,“首先想到”说明是根据最先想到的信息去判断的,符合“把最先想到的经验和信息作为判断的依据”,符合“可得性启发”定义,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3.长距离的地下运输管道在遭遇重大地质断层事件或较大地面运动时可能遭到灾难性的破坏。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用膨胀苯乙烯(EPS)土工泡沫块对管道进行保护,并基于先进的三维计算机模型,评估了在水平断层破裂情况下,由这种土工泡沫块所保护的管道的机械性能。结果发现,它们可以在断层破裂时自压缩,从而减少周围土壤对管道施加的压力,保证了管道即使遭遇水平断层破裂的情况时仍可正常运行。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土工泡沫块是一种廉价轻质材料的聚合物,抗压性较低
B.土工泡沫块保护下的管道可以承受极高强度的构造变形
C.三维计算机模型评估了土工泡沫块所保护的管道的机械性能
D.土工泡沫块这种材料可变形,因而具有出色的保护管道的性能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它们(膨胀苯乙烯(EPS)土工泡沫块)可以在断层破裂时自压缩,从而减少周围土壤对管道施加的压力,保证了管道即使遭遇水平断层破裂的情况时仍可正常运行。
本题只有论点,加强考虑补充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说明土工泡沫块廉价轻质,抗压性较低,无法说明其是否能保护管道,无法加强,排除;
B项:该项说明在土工泡沫块保护下的管道可以承受极高强度的构造变形,故能够保证管道在遭遇水平断层破裂时的正常运行,补充论据,可以加强,保留;
C项:该项说明三维计算机模型评估了土工泡沫块所保护的管道的机械性能,但评估结果未知,因此无法得知管道在遭遇水平断层破裂时能否正常运行,无法加强,排除;
D项:该项说明土工泡沫块有出色的保护管道的性能,补充论据,可以加强,保留。
对比B、D两项,B项强调了土工泡沫块保护管道的结果是管道可以承受极高强度的构造变形,因此,当管道遭遇水平断层破裂时仍能正常运行,而D项仅强调了土工泡沫块可以保护管道,但未说明保护后管道的强度如何,因此无法得知保护后管道是否能在水平断层破裂的情况下正常运行。B项与论点话题更接近,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下列与茶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杀青是制作白茶的必要工艺
B.祁门红茶的原产地是安徽祁门
C.茶叶含有茶多酚等有机化学成分
D.茶树适宜种植的地形以丘陵为主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国情。
A项错误,白茶,属微发酵茶,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故杀青是制作白茶的必要工艺说法错误。
B项正确,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我国传统名茶,原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
C项正确,茶叶中含有茶多酚、黄酮类物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其中茶多酚是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占茶叶干重的20%-30%,是决定茶叶色、香、味及功效的重要成分,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
D项正确,种植茶树必须选择适合其生长的有利地形,一般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且坡度不宜太大,通常海拔在800米以下、坡度在30度以内的茶园为宜。故适宜种植的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较强,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5.某小区业主王某拟将其自住用房改为民宿用房,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不同意,为此发生争执。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区业主未经国家有关机关审批,不得将自住用房改为民宿用房
B.小区业主未经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同意,不得将自住用房改为民宿用房
C.小区业主未经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业主一致同意,不得将自住用房改为民宿用房
D.小区业主未经三分之二以上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业主同意,不得将自住用房改为民宿用房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
故正确答案为C。
6.大脑对于外界单调、规律的声音会产生谐振,同时会掩盖住其余声音,起到一种掩蔽效应,因为没有任何变化从而并不引起生理上的 与注意,会不自觉地 噪声对自己的影响,更容易 于当下的活动。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适 忽略 习惯
B.反感 抵消 专注
C.体验 消解 聚焦
D.认知 弱化 沉浸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前文“会掩盖住其余声音,起到一种掩蔽效应”可知,横线处应体现对于噪声起到的也是一种“掩蔽”作用,A项“忽略”指不在意,没注意到,C项“消解”指消释、解除,D项“弱化”指使削弱,均可以起到掩蔽噪声的作用,符合文意,保留。B项“抵消”指因作用相反而互相消除,文段并没有其他事物与噪声相互消除,排除。
再看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横线处应表达减少噪声后不被外界干扰,更有利于当下的活动之意,D项“沉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可以体现出在活动中不被外界干扰的状态,符合文意,保留。A项“习惯”指由熟悉而适应,不能体现不被外界干扰的状态,排除;C项“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一点,文段并未体现都集中于一点,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根据横线前内容可知,因为没有任何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引起生理上对事物的注意,D项“认知”指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7.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A、B、C三种型号氢燃料电池,解决了该公司今年生产轿车所需电池数量的10%(按一辆车配一块电池计算)。其中A型号氢燃料电池的产量是B型号的2倍,C型号的产量比A、B两种型号的产量之和还多400块。预计该公司今年的轿车总产量是42.4万辆,那么B型号氢燃料电池的产量是:
A.3500块
B.7000块
C.14000块
D.21400块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
8.木材是可再生的,且其生产加工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大规模污染,这在今天地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显得尤其有价值。因此,不少材料学家重新把目光投向木材,希望将它发展成金属和塑料的替代品。不过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让木头变得柔软,具有可塑性。
文章接下来要谈论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预测金属和塑料何时能被替代
B.解释木材加工为何污染程度轻
C.介绍为什么木头都很“僵硬”
D.说明哪一类的木材最“可塑”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接语选择题。文段开篇介绍木材可再生的特性,接着通过“因此”引导出材料学家期待把木材变成金属和塑料的替代品,最后提出前文得以实现的前提:让木头变柔软,具有可塑性,故后文应围绕让木头变柔软并具有可塑性详细论述。C项,介绍为什么木头都很“僵硬”,是对尾句“要让木头变得柔软,具有可塑性”的具体分析,与尾句链接紧密,当选。
A项,“何时能被替代”与尾句核心话题无关,排除;
B项,“解释木材加工为何污染程度轻”前文已经论述过,后文不会继续论述,排除;
D项,围绕“可塑”展开,而根据尾句可知,后文应先讲述“僵硬”,再讲述“可塑”,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AI(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虽然 ,但“模拟人类智慧”这一理念本身却并不 。因此,该理念就很容易被一些 的思想先驱者转化为一些艺术形象,由此形成对于技术形态本身的“抢跑”态势。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 超前 敏感
B.先进 抽象 前卫
C.艰深 晦涩 敏锐
D.高端 艰涩 睿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第一空、第二空,根据转折词“但”可知,横线前后呈转折关系,语义相反,且由第二空前“不”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所填词语语义相近,C项“艰深”指高深而难以理解,“晦涩”指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二者语义相近,符合文意,保留。A项“深奥”指不易理解,高深不通俗,“超前”指超越当前正常条件的,B项“先进”指超前的、高级的,“抽象”指不具体、笼统的,D项“高端”指的是等级、档次、价位等在同类中较高的,“艰涩”指隐晦难懂,三项若至于文段中,前后文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排除。
第三空,代入验证,搭配“思想先驱者”,C项“敏锐”指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与“思想先驱者”搭配恰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10.细胞核:细胞质:细胞
A.绝缘体:半导体:导电
B.碳中和:碳达峰:环保
C.真皮:表皮:皮肤
D.牙冠:牙齿:牙龈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是细胞的组成部分,第一词与第二词为并列关系,均与第三词为组成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绝缘体与半导体为并列关系,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半导体可以导电,二者与导电不是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碳中和与碳达峰都是我国针对碳排放提出的目标,二者为并列关系,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有利于环保,二者与环保不是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真皮和表皮都是皮肤的组成部分,第一词与第二词为并列关系,均与第三词为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牙冠是牙齿的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一方面,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即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方面,提高防治精细化水平。如果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推出:
A.只有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才能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B.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得到了提高,则说明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C.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没有得到提高,则说明或者没有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或者没有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
D.如果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得到了提高,则说明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以及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一定同时得以实现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第一步:翻译题干。
①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②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 且 提高防治精细化水平→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翻译为“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对①的肯后,肯后得不到确定性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B项:该项翻译为“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对①的肯后,肯后得不到确定性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C项:该项翻译为“→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 或 →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是对②的否后,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当选;
D项:该项翻译为“提高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 且 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是对②的肯后,肯后得不到确定性结论,无法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小林因病入院需挂瓶输液,上午9点开始输液,输液袋上标有“容量300毫升,每毫升15滴”等药液信息。输液开始时,药液滴速为75滴/分钟。输液5分钟后小林感觉身体不适,护士帮忙调整了药液滴速(调整时间不计),又继续输液10分钟,药液还剩235毫升,那么输液结束的时间是:
A.10点26分
B.10点18分
C.10点14分
D.10点10分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
13.古典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此,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反映了金的化学性质具有稳定性
C.“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反映了石炭煮茶在火盆中不能充分燃烧且存在大量的热散失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反映了竹子内部的化学物质迅速燃烧而爆炸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正确,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诗人能够闻到梅花香,正是因为梅花花香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行扩散。
B项正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金单质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所以淘金淘到的是金单质。
C项正确,“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的意思是铁锅化雪快,煤炭煮茶慢。这是因为金属铁导热性好、传热快,而石炭在火盆中不能充分燃烧且大量的热散失,造成利用率低下。
D项错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爆竹”指的是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常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若单单是竹子爆裂,则其爆炸并非是因为化学物质迅速燃烧所致。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D选项存在争议,若将“爆竹”理解成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制成的,则D选项也是正确的,因为其内部装有化学物质,迅速燃烧后会爆炸)
14.臭氧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万花筒
A.
;望远镜
B.吸收紫外线;光的反射
C.大气;三棱镜
D.二氧化碳;光学玩具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逐一代入选项。
A项:臭氧化学式为
,二者为全同关系;望远镜和万花筒是两种不同的光学器具,二者为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臭氧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二者为原理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臭氧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二者为组成关系;万花筒中间放置了三棱镜,二者为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臭氧和二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气体,二者为并列关系;万花筒属于光学玩具,二者为种属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5.氨氧化古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海洋微生物,它们通过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这一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它们却常分布在无氧环境中。最新研究发现,氨氧化古菌能在黑暗的缺氧环境中自行生成氧气。研究人员将其移至缺氧海水中,随着氨氧化反应的进行,氧气逐渐被耗尽,但几分钟后氧气浓度又升高。在排除其他可能后,研究人员判定是氨氧化古菌自行产生了氧气,虽然不多,但足以维持自身运行。不过,研究人员尚不完全清楚其产氧机制。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缺氧状态下亚硝酸盐会分解氧气,促进氨氧化古菌的氧循环
B.氨氧化古菌虽分布广泛,但无法在氧气稀薄区域获取能量
C.生活在暗黑地带的海洋微生物,无需光也可进行光合作用
D.海洋世界里还存在着研究人员没弄明白的微生物产氧方式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
【解析】A项,文段仅提及“氨氧化古菌能在黑暗的缺氧环境中自行生成氧气”,“缺氧状态下亚硝酸盐会分解氧气”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B项,根据“它们通过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这一过程需要氧气的参与”“研究人员将其移至缺氧海水中······研究人员判定是氨氧化古菌自行产生了氧气”可知,在氧气稀薄区域,氨氧化古菌可以自行产生氧气,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无法在氧气稀薄区域获取能量”与文意相悖,排除;
C项,“光合作用”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根据“氨氧化古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海洋微生物”及“研究人员尚不完全清楚其产氧机制”可知,“海洋世界里还存在着研究人员没弄明白的微生物产氧方式”表述正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